|
風潮音樂創辦人楊錦聰,暢談創業的甘苦。 記者陳立凱/攝影 |
大陸音樂虧錢 靠梵樂翻身
風潮是本土家族企業,創辦人楊錦聰排行老三,負責創意與行銷,老四小弟主跑業務,大哥、二哥掌管財務。
前身是楊錦聰與唐山樂集負責人在1988年創立的「音樂中國出版社」,主打大陸民族音樂,3年後市場飽和,出版社負債600萬,楊錦聰回憶,「每天跑銀行3點半,壓力大到吃了1個月的鎮定劑。」
為搶救事業,楊家召開家族會議,賣田、抵押房產變現,加碼投入700萬,兄弟分工重振旗鼓,楊錦聰形容,「這是鄉下人說不出來的愛,直接用行動表示。」
「3年挫敗,讓我悟出成功的葵花寶典。」失敗讓楊錦聰學會思索與觀察,「社會到底需要什麼樣類型的音樂?」當時台灣正值經濟起飛,民眾精神生活遠不及物質生活,宗教信仰成精神寄託,兩年內風潮推出6張中國梵樂,張張熱賣,公司轉虧為盈。
出版布農天籟 拿第一座獎
|
「歌開始的地方」獲金曲獎「最佳傳統音樂詮釋獎」。 圖/風潮提供 |
「我被他(吳榮順)鍥而不舍騷擾3、4次,不得不點頭答應,南下信義鄉,被赤腳踩地的布農族老人八部合音震懾,感動到久久不能自已。」
隔年風潮出版「布農族之歌」,拿下金鼎獎推薦優良唱片,這是風潮第1座獎項,從此,風潮每年撥款,投入各民族口傳音樂資料之保存與研究。楊錦聰自詡為音樂傳道士,立誓「只要風潮存在一天,田野調查就要一直做下去。」
|
森林狂想曲。 圖/風潮提供 |
從佛教音樂、健康音樂、心靈音樂、自然音樂、環保音樂,到近年跨足抒壓音樂,風潮結合SPA,成立子公司「身體工房」,不斷擴張觸角,楊錦聰強調「透過音樂創造特定的氛圍與情境,讓聽眾感受到音樂的能量,這才是風潮的know how。」
風潮紓壓室 音樂搭上科學
|
「吹過島嶼的風」呈現台灣原住民豐富的文化傳統。 圖/風潮提供 |
傳統唱片行以主流音樂為銷售大宗,風潮易被忽略,1992年起,楊錦聰開始在風潮自有門市、書店、醫院、飯店等地駐點,以CD試聽與販賣機等方式接觸潛在客戶群。
當各大唱片行紛結束營業之際,風潮反其道而行,在華山文創園區設立65坪旗艦店,除一般聆聽與音樂導覽外,平板試聽機一次可試聽100多項產品,簡易操作易聆聽,服務更多樂友。
旗艦店內,規畫有全國第一間音樂紓壓室,結合台大網媒所研發科學儀器輔助,讓音樂成為身心靈的最佳平衡與校準方法,透過科學數據,讓樂友不只停留在聆聽層面,還能透過專業諮詢,獲得解放。
面對讓不少主流唱片損失慘重、聞之色變的數位化衝擊,楊錦聰卻樂觀看待:「危機才能帶來轉機」。過去,楊錦聰得飛往世界各國拜訪客戶,如今只要上網,散布世界各角落的消費者都能接觸到風潮,「風潮音樂大部分沒有歌詞,更能跨越文化疆界。」
趕上近年興起的雲端服務,風潮運用自製音樂版權,建立數位音樂資料庫,並推廣到大專院校及各縣市圖書館,連美國國會圖書館都來信詢問。此外,運用各種音樂主題加上定位點與故事內容所建構成的台灣聲音地圖計畫,也是風潮進行創新加值運用的一大突破。風潮音樂目前擁有數十萬死忠會員,旗下逾80名員工。
風潮的主人/祭壇長大 註定靠耳吃飯
|
風潮音樂總經理楊錦聰。 記者陳立凱/攝影 |
阿公是廟公兼北管樂隊,楊錦聰從小在客廳祭壇培養出布袋戲、歌仔戲等音樂細胞,1支5毛錢的塑膠笛,楊錦聰無師自通。在升學掛帥年代,家人賣田供他念書,楊錦聰有感而發:「音樂是唯一不用競爭的天地,能讓自己快樂,別人也快樂。」
巧的是,楊家4兄弟,只有楊錦聰的名字有耳部,他笑說:「看起來像是個意外,但我好像註定要靠耳朵吃飯。」
